在信息爆炸、价值多元的今天,如何让历史的火炬穿透时空,照亮青年一代的心灵?如何让思政教育不再是枯燥的理 论说教,而成为触动灵魂的生命对话?近日,在信阳一所高校的讲堂里,一场特殊的宣讲活动,以其独特的“行走”姿态,给出了生动的答案。
9月29日,中共信阳市委宣传部组织“上好思政课”宣讲团走进校园,开展“三种文化”宣讲。这场活动的焦点,聚焦在一位党龄38年的退休干部、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、党史专家李建设身上。他用十余年的时光,将教科书上的长征史,一步步丈量成了血肉丰满、可感可触的信仰之路。
万里征程:用车轮滚烫历史年轮 历史的宏大概述,往往掩盖了个体生命的温度。李建设的讲述,则从一段具体的旅程开始。 2011年4月,一辆三轮摩托车从鄂豫皖革命苏区启程,载着李建设、陈荣章夫妇,踏上了重走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的漫漫长路。这并非轻松的旅行,而是一场追寻与求证的精神跋涉。他们沿着1932年至1936年间红四方面军主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至川陕根据地、从川陕根据地至甘肃会宁三大主力红军会师,这段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。红四方面军遵照中革军委命令西渡黄河的西路军征战路。以及没有过黄河的红四方面军,他们奋战在陕甘宁地区的征战路程。完完整整地走完了红四方面军四个阶段的全部路程。历时两年,途经九个省市自治区,行程五万八千六百里,最后抵达延安。 2018年4月初,李建设又同罗山县的李长万结伴,踏上了重走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走出的第二支红军长征队伍:中国工农红军笫二十五军长征路,历时七个月,行程三万余里,途经湖北、河南、安徽、陕西、甘肃、宁夏,最后抵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。 他们的旅程,是“行走的史学”。沿途探访老红军,祭拜烈士陵园,看望慰问健在的老红军,并向他们每人赠送一套红军军装。向见到的红军后代,每人赠送一顶红军帽。到沿途的党史部门查找党史资料,到革命旧址遗迹实地考察拍摄记录。那辆饱经风霜的三轮摩托车和两面旗帜,已于2021年捐献给了信阳鄂豫皖革命纪念馆,成为这段非凡旅程的永久见证。他们不是在重复历史,而是在激活历史,让沉默的遗址发声,让消散的硝烟重现。
英雄叙事:在细节回溯中锚定精神坐标 宣讲中,李建设没有停留在路线与里程的铺陈,而是将历史的聚光灯打向了具体的英雄个体。 当他讲到徐向前元帅在鄂豫皖苏区反“围剿”斗争中的英明指挥时,充分彰显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雄才大略变得清晰可感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他深情回忆起大别山根据地早期的政治保卫局局长卢光和。这位早年离家寻求真理的革命者,从率先响应毛泽东“群众路线”号召,到在艰苦战斗中保卫红色政权成长为根据地重要领导,在极端环境下建立情报网络和反渗透体系,连续挫败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第一、第二次“围剿”。在战斗中表现突出,作战勇猛、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,在群众中颇有威信,率部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“围剿”。他最终在1933年的徐畈突围战斗中(今光山县徐畈村),遭遇敌军包围,激战中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身中数弹壮烈牺牲。讲述至此,李建设数度哽咽,英雄的勇毅与牺牲,穿越近九十载时光,依然能瞬间击中听者的心房。 这种情感的冲击力,源于真实细节的力量。革命先辈后代们——包括徐向前、王树声、陈昌浩、卢光和、刘瑞龙、任弼时、徐海东、万里、李德生等开国元勋的后代——的联名签名,不仅是对李建设夫妇壮举的敬佩,更是一种历史的相互印证与精神的隔代传承和发扬。它构成了一条从历史延伸到当下的、活的传承链。
价值回响: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血脉相承 这场宣讲的意义,远不止于一次感人的故事分享。它是信阳市深入贯彻落实关 于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,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。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胡庆玉的感言代表了教育者的共鸣:“深受触动!作为一名刚入职的青年思政课教师,我将以他们为榜样,不断提升教学水平,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。”这预示着,一种更具感染力、更贴近现实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正在被激发。 而园艺学院学生黄博文的激动陈词,则代表了青年学子的反馈:“深刻感受到了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劳动精神的力量。我将牢记大别山精神,努力学习专业知识,为家乡和祖国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。”这表明,历史的回响已成功转化为面向未来的行动力。红色基因、大别山精神与劳动精神、专业学习、报效家国,在此刻完成了价值的对接与融合。 李建设夫妇的重走长征路,是一场个人的朝圣,更是一堂流动的、深刻的全民思政课。他们用脚步证明,历史从未远离,它沉淀在山河之间,等待着被唤醒。他们的行动启示我们,最好的思政教育,是让历史走出书本,让理 论附着于实践,让信仰在真实的足迹与鲜活的故事中,完成从认知到认同,从情感到意志的深刻内化。 当一对夫妇的“新长征”与一代青年的“新征程”在思政课的讲堂上相遇,我们看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响,信仰与行动的合一。这,正是伟大精神得以薪火相传、历久弥新的不竭动力。(文/中共信阳市平桥区直机关 王群)

